當前中藥材市場為何如此疲軟
從全國各大藥市總體走勢來看,一年中市場交易活躍的時間較短,趨向于平穩(wěn)、清淡的時間較長。在上千個藥材品種中,價格上升的品種屈指可數(shù)。當前中藥材市場疲軟有如下原因:
一、家種藥材盲目發(fā)展,造成生產嚴重過剩。
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中藥材用途的不斷拓寬,用量日益增加,多數(shù)中藥材從野生走向家種,而且種植發(fā)展速度較快。事物的發(fā)展總是有兩面性,家種藥材雖然填補了野生藥材市場的貨源供應,但因為生產過剩,造成市場飽和,貨源積壓。從市場學理論講,當某種商品供大于求,就會導致行情低落,市場疲軟。
二、次產區(qū)藥材,因低價銷售,間接削弱中藥材市場的正常交易量。
中藥材在我國農村擴大種植,首先從有著傳統(tǒng)種植習慣的地道藥材老產區(qū)開始。習慣上稱道地藥材產區(qū)或主產區(qū)。家種藥材經過20年的發(fā)展,除主產區(qū)外,還有次產區(qū)。所謂次產區(qū),本區(qū)域從未種植過藥材,或種有幾種道地藥材,又從別處引進別的藥材品種種植。
中藥材在次產區(qū)能夠大面積發(fā)展種植,與一些中藥材種苗公司的大力推廣、宣傳密不可分。種苗公司多采取和地方鄉(xiāng)鎮(zhèn)政府或農場、村委會合作方式。土地面積由地方鄉(xiāng)鎮(zhèn)政府、村委會或農場組織。品種選擇和種苗供應,由種苗公司負責。種苗公司和合作單位簽定所謂的保價回收合同。這些種苗公司并不是為了農民真正的脫貧致富,而是為賺種子錢。至于保價回收,如果采購時市場價格高出保護價,種苗公司還可以考慮收購;如果市場價低于保護價,種苗公司便拖延收購時間,或干脆不收,換牌再開業(yè)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目前,僅亳州藥材種苗公司就有近30家。每年在全國各地發(fā)展種植的不少于15萬畝。如果種苗公司不予收購,這里的藥農只好自己組織貨源到就近醫(yī)藥公司或制藥廠去出售,價格往往低于市場價20%~30%,如此一來,這些用藥單位就減少了這些藥材的采購量。這也是有些藥材品種按正常市場周期運行,遲遲不能走出低谷的原因,如蘆巴子、草決明、紅花、天花粉、白芷、白芍、板藍根、半枝蓮等。
三、中藥材GAP基地建設,直接沖擊著中藥材市場。
我國加入WTO后,為規(guī)范中藥材標準化種植,國家專門出臺了《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(guī)范》(GAP)。國內一些大醫(yī)藥集團率先投巨資建設自己的中藥材種植基地。如天津天士力在陜西商洛建立了GAP丹參藥源基地;北京同仁堂在亳州建立了白芍、桔梗種植基地;還有“四大懷藥”生產基地;金銀花生產基地等等。由于這些制藥企業(yè)建立了自己的藥源基地,從藥材市場上采購的藥材品種相應減少了。這也是某些藥材品種大貨走動遲緩,市場交易不如以前活躍的原因之一。
四、GMP、GSP認證,關、停并整改了一些制藥企業(yè)和藥品經營企業(yè)。
據(jù)報道,目前我國6000多家制藥企業(yè),通過認證的不足40%;一些中小藥廠因不能通過認證,被迫停產或轉產。國內上萬家藥品經營企業(yè),因達不到《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(guī)范》(GSP)的要求,將被關、停。這樣一來,中藥材的銷售渠道相應地減少。
五、中藥材市場規(guī)范化管理,使疲軟的藥材市場行情更加低落。
中藥材市場的規(guī)范化管理勢在必行,但是短時間內則打亂了藥材市場的傳統(tǒng)經營方式。一些場外經營、無證經營以及非法經營,都將得到整治。一些劣質藥材、違禁藥材,以及中藥飲片嚴禁上市經營。這對過去的散、亂、無序經營給予了嚴厲的打擊,一時間部分藥商不能適應、接受,有人干脆改行或暫停經營。由此市場內許多攤位空閑著,市場不再象以前那樣紅火。
六、中藥材出口不如人愿。
我國加入WTO后,給中藥材市場帶來了生機,中藥材市場前景空前廣闊。但是我國中藥材真正走出國門,道路仍然崎嶇而艱辛。發(fā)達國家對于中藥制劑中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的高標準要求,往往成為阻礙中藥出口的最大障礙。尤其我國加入WTO后,對中藥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。一些制藥、經營企業(yè),又忙著達標、認證,這都間接、直接影響著中藥材的出口。因此,目前我國多數(shù)中藥出口品種都面臨著困惑。
以上諸多因素都是導致當前中藥材市場疲軟的原因,隨著中藥材市場管理規(guī)范的完善以及藥農、藥商思想觀念的轉變,相信不久中藥材市場就會重現(xiàn)昔日繁忙紅火的場面。
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!
?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-1
《中國醫(yī)藥報》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