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邊本草| 酸棗
酸棗,鼠李科,別名棘、棘子、野棗、山棗、角針等,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分布于華北、西北以及遼寧、江蘇、安徽、山東、河南等地,各地廣有栽培。耐干旱,常生于向陽或干燥的山坡、山谷、丘陵、平原、路旁及荒地上。
高1~3米。老枝褐色,幼枝綠色。枝上有刺。葉互生;葉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,先端短尖而鈍,基部偏斜,邊緣有細鋸齒。
花小,2~3朵簇生于葉腋;花瓣黃綠色,與萼互生。
核果肉質(zhì),近球形或短矩圓形,直徑0.7~1.2厘米,成熟時暗紅褐色,具薄的中果皮,味酸,核兩端鈍。種子扁圓形或橢圓形,長5~9毫米,寬5~7毫米,表面紫紅色或紫褐色,平滑有光澤,有的具縱裂紋?;ㄆ?~7月,果期9~10月。
應(yīng)用
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酸棗仁,實酸平,仁則兼甘。專補肝膽,亦復(fù)醒脾。熟則芳香,香氣入脾,故能歸脾。能補膽氣,故可溫膽。母子之氣相通,故亦主虛煩、煩心不得眠。其主心腹寒熱,邪結(jié)氣聚及四肢酸疼濕痹者,皆脾虛受邪之病,脾主四肢故也。膽為諸臟之首,十一臟皆取決于膽,五臟之精氣,皆稟于脾,故久服之,功能安五臟。注意:凡有實邪郁火及滑泄者慎服。
酸棗葉茶
4~6月采摘酸棗嫩葉及芽,剔除雜質(zhì),薄攤晾曬于通風處備用。用炒鍋適度殺青,鍋溫200℃,悶炒至變色柔軟。冷卻后用手將葉緊握成團,在木板上推滾,使葉片呈卷曲狀。將揉捻過的葉子入鍋中用手或小木板壓在鍋內(nèi)滾炒15~20分鐘,取出攤涼,再將回軟的葉子倒入鍋內(nèi),以文火炒至葉燙手,取出攤涼后裝罐,于干燥避光處儲存。此茶可補肝膽,益肝氣,除煩安神,降壓降脂。
酸棗仁酒
酸棗仁10克,生地黃15克,粳米100克。將酸棗仁搗碎,與地黃水煎取汁,與粳米同入砂鍋內(nèi),煮至米爛湯稠?;穑w緊蓋,燜5分鐘即可。此粥中酸棗仁滋養(yǎng)安神,生地黃養(yǎng)陰清心,適合心陰不足、心煩發(fā)熱、心悸失眠者食用。(摘自《路邊的本草記》 中國醫(yī)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薛濱 編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