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應性皮炎治療應講究“用藥藝術”
特應性皮炎(濕疹)的發(fā)病率近年來呈逐步上升態(tài)勢;治療時應講究用藥的藝術,隨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用藥方式和劑量。日前在京的一場皮膚病醫(yī)生參加的學術研討會上,北京大學人民醫(yī)院皮膚科主任張建中教授和美國皮膚病學研究會主席Amy Paller教授都強調了上述觀點。
特應性皮炎是一種難治性、慢性的炎癥性皮炎。張建中教授介紹說,該病常于出生2~4月時初發(fā),部分病人經過正規(guī)治療(半歲時可外用低劑量的激素)后可痊愈(這一部分又稱為嬰兒濕疹)。沒有治愈的那部分病人,病癥在2~3歲時緩解,但到上小學時可出現(xiàn)發(fā)作加劇,在青春期再次緩解,“但其確切的發(fā)作過程無法預料”。
在談起該病的病因時,兩位專家均強調說,特應性皮炎具有明顯的遺傳易感性,如個人或家族中有遺傳過敏史(哮喘、過敏性鼻炎)的是高危人群;也和環(huán)境因素有關,如氣候、食物、空氣中的花粉,還有頻繁洗澡、經常清洗皮膚等生活方式。目前醫(yī)學界傾向于認為是遺傳和環(huán)境兩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。特應性皮炎的診斷標準很多,最明顯的是四個方面的特征:間斷或者持續(xù)一年以上的皮膚瘙癢,皮膚干燥,出現(xiàn)在肘彎和腘窩處的“四彎風”以及家人或自己有哮喘病史。
張建中教授指出,流行病學證據顯示,特應性皮炎是一種“富貴病”,隨經濟水平的提高而發(fā)病增加。它不是一種單純的皮膚病,而是“免疫調節(jié)出問題了,治療的主要過程是糾正免疫紊亂”。臨床上有一種“特應性皮炎的馬拉松”說法,童期出現(xiàn)特應性皮炎,后伴隨食物過敏,5歲以后可發(fā)生哮喘,發(fā)展到青年或成年期還會出現(xiàn)過敏性皮炎等,“這是病情的一種演變過程。當然也不是病人都有哮喘和過敏性皮炎。”
張建中教授認為,對于特應性皮炎來說,實施病人教育是最基本的治療,如衣著是純棉、寬松的,“洗澡兩天一次就可以,不要太勤”。其次是簡單的潤膚,可在沒發(fā)病時防病。在用藥方面,主要是局部外用:一是用激素(約占60%~70%),但部分病人對激素有畏懼心理,認為能不用就不用。所以,用激素時兒童一般選用柔和的、弱效的,成人要選用中長效的,且使用時間均不能太長。二是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(以他克莫司為代表),也叫外用免疫調節(jié)劑,可替代激素,卻沒有激素的副作用,極少數(shù)病人會出現(xiàn)一到兩周的皮膚灼熱、瘙癢、刺激。用兩種方法治療的療程和方式均不固定,即使用一年也不是每天都在用:如用兩個星期就控制病情了,可逐步停藥避免反跳,還有隔日用、隔兩日用、周末療法(星期六、星期天使用)等,還有激素與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交叉用藥,或加撲爾敏口服藥等。他強調,國際上有臨床治療特應性皮炎非常多的用藥方式研究和探討,也有一些臨床治療指南,但指南主要講的是原則,具體用藥“是很有講究的。要根據病人的病情變化調整用藥,用藥是要有點藝術的。”
Amy Paller教授介紹說,外用激素有40年的應用歷史,治療特應性皮炎時依據癥狀的不同來選用不同強度的激素,其療效是肯定的,應用也非常廣泛。但外用激素有皮膚萎縮、皮膚變薄、色素沉著、感染等副反應,所以,在很多西方醫(yī)院里,醫(yī)生會采用他克莫司軟膏用于病人敏感部位(臉部、頸部、手臂等容易裸露部位),非敏感部位則可用激素。她解釋說,“他克莫司沒有激素的那些副作用,敏感部位有問題的病人就容易接受,不會影響他們的外部形象?!彼€指出,最近的研究重點顯示特應性皮炎可能是皮膚屏障出了問題,如發(fā)現(xiàn)一些過敏源、細菌或其他環(huán)境因素刺激會使皮膚屏障變薄弱,容易誘發(fā)特應性皮炎。但“談到確切的機制,目前還不容易說清楚?!?nbsp;
(責任編輯:)
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!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
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(京)字082號
?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-1
《中國醫(yī)藥報》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