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藥戰(zhàn)“疫”話名藥(一)
藥食同源類
1、丁香
【性味】辛,溫。
【歸經】脾、胃、肺、腎經。
【功能】溫中降逆,溫腎助陽。
【解讀】丁香是一味藥食同源的藥物,既是中藥也是一味調料,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,因為其具有辛香走竄的特征,也是古代制作香囊的一種材料,古人認為凡是具有芳香味的藥物具有避除穢濁邪氣的作用,從丁香的藥物作用于人體部位來看,主要在脾胃和腎臟,中醫(yī)認為脾胃后天之本,強調食物受納的重要性,腎為先天之本,強調人體的先天稟賦的重要性,所以丁香可以在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發(fā)揮作用,因為丁香是陽熱性質,并且具有補益功能,所以主要針對虛寒類的和脾腎相關的病證。
【治疫應用】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丁香可以治療虛損引起的干嘔、小兒嘔吐泄瀉、小兒痘疹因為脾胃虛弱顏色灰白不能充分發(fā)出來?!度杖A子》記載丁香可以治療口氣、呃逆、陰性邪氣侵襲人體導致的疾病。《海要本草》記載丁香可以可以避除穢惡疫癘之氣、乳房脹痛、急性痢疾,可以治療心下和腹部疼痛。特別要強調的是丁香藥性屬于陽熱性質,如果患者素體熱盛或者所患病邪屬于熱性,一定要慎用。(邱模炎、尉萬春)
2、干姜
【性味】辛,熱。
【歸經】脾、胃、腎、心、肺經。
【功能】溫中散寒,回陽通脈,燥濕消痰。
【解讀】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。理論上講生姜曬干即為干姜,實際上干姜主要是由母姜曬干而成。俗語說"姜還是老的辣",干姜有明顯的姜辣味,服用干姜湯后胃部會有辛辣溫熱感,說明干姜具有辛熱之性。從干姜作用人體部位來看,主要作用在上部心肺,中部脾胃和下部的腎臟。中醫(yī)認為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儲痰之器,脾主運化水濕,故干姜能燥脾濕,治療寒痰咳嗽;干姜為熱性藥,能祛臟腑沉寒痼冷,又入中焦脾土,故能治療脾胃寒證;干姜通心氣,助陽,所以有回陽通脈之功;干姜辛氣烈甚,而能辟穢通陽。
【治疫應用】《名醫(yī)別錄》中記載干姜味辛可以散邪理結,溫可除寒通氣,治療因寒而致的腹痛、脹滿、中惡;治療霍亂病等中焦虛寒所致的腹瀉、腹痛,霍亂多因飲食不潔,誤食腐餿變質之食物,或感受濕穢之邪,損傷脾胃,升降失司,壅滯中焦,陽氣受遏,清濁不分所致;干姜辛熱能發(fā)汗祛風邪,辛香溫散又能走皮膚經絡之間,治療風濕痹證;干姜炮制炒黑可以止血,治療產后虛火盛唾血。(邱模炎、熊莉莉)
3、山柰
【性味】辛,溫。
【歸經】胃經。
【功能】行氣溫中,消食,止痛。
【解說】山柰嶺南俗稱沙姜或者山辣,是常見的調味品,中醫(yī)臨床應用較少。使用山柰調味,可以給食物增香添辛,除腥解異,而且可以大大刺激人的食欲。本品氣味辛香芬芳,溫潤濃厚,古人認為芳香之氣藥物能夠辟邪除穢,而焚香法也是傳統香療法最常用方法之一,可以發(fā)揮凈化空氣,除臭味清新,驅蟲辟穢,解讀祛邪之功用。山柰主要作用于胃,而香又能入脾,能夠起到醒脾開胃作用,其性味辛溫,辛行散,溫暖中,對于脾胃腹部冷痛的疾病有治療效果。還有記載人們出現牙痛時可以直接把山奈研末外敷,止痛,所以山柰還能治療牙痛。
【治疫應用】《本草綱目》記載山柰能暖中氣,治療中寒諸證,如心腹冷痛、停食不化、寒濕霍亂。其辛溫而氣味芳香,辟寒行氣,辛香之物又能辟邪除穢,凡入山中,可以佩戴,辟瘴疬惡氣。
【治"疫"故事】據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山柰主要產自于廣西,當地土人吃山柰像吃生姜一樣,以辟瘴疬惡氣。還有記載山柰用作藥枕,辟疫香囊,或與蒼術、艾葉等共搗爛作辟疫香,置房中燃之。古代辟疫方中也常用到山柰。(邱模炎、熊莉莉)
4、木瓜
【性味】酸,溫。
【歸經】肝、脾、胃經。
【功能】舒筋活絡,和胃化濕。
【解說】《詩經》云:"投我以木瓜,報之以瓊琚。非報也。"3000多年前木瓜就成為了和玉飾等同的信友互贈,男女相送之物。歷史上用木瓜養(yǎng)身保健者也甚多。木瓜有食用和藥用之不同,日常生活中食用木瓜為熱帶水果番木瓜科木瓜,而藥用木瓜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的干燥成熟果實。木瓜氣味清香,口嘗味酸,酸味入肝臟,肝在身體與筋脈相應,肝能貯存血液,血能養(yǎng)筋,筋脈關節(jié)得以維持正常功能活動。故木瓜有益筋和血,舒筋活絡之功,且能去濕除痹,常用于腰膝關節(jié)酸重疼痛。此外,味酸之品常能助胃消化,木瓜又能調和肝臟和脾臟,酸溫之味能和胃化濕。
【治疫應用】《名醫(yī)別錄》記載木瓜治療濕熱、寒濕之邪氣侵入人體所致疾病,濕邪損傷脾胃,則見霍亂,或嘔吐,或泄瀉;治療轉筋,足痙攣,抽搐。《本草經解》記載木瓜與桑皮、大棗相同,能夠治療霍亂、轉筋。注意木瓜不可過多食用。(邱模炎、熊莉莉)
5、烏梅
【性味】酸,澀,平。
【歸經】肝、脾、肺、大腸經。
【功能】斂肺,澀腸,生津,安蛔。
【解讀】烏梅又稱梅實,熏梅,是薔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實經過加工熏烤后制成,由于置煙火熏烤或置蒸籠內蒸后應用,其色烏黑,故稱烏梅?!饵S帝內經》說:"味過于酸,肝氣以津",意思是酸味能夠刺激肝分泌津液,"望梅止渴"說的也是這個道理,所以烏梅有生津功效,而味酸、澀之藥又有收斂固澀功效,作用于肺臟,能斂肺止咳,作用于大腸能澀腸止瀉,所以常用于治療肺虛久咳,正氣不足久瀉久痢。我們知道"蛔得酸則安",烏梅味極酸,還可治療蛔蟲所致的腹痛、嘔吐病癥。
【治疫應用】《本草拾遺》記載烏梅能祛痰,截瘧,除瘴,能止渴,調脾胃,治療冷熱下痢,嘔吐惡逆?!侗静輬D經》記載烏梅治療傷寒煩熱之癥,霍亂煩躁口渴之癥,產婦氣痢。陳藏器云烏梅能祛痰除瘧,治療嘔吐反胃,霍亂,除冷熱下痢。烏梅也常用于食療,如烏梅姜茶飲,治療細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;烏梅蜜膏,治療月經過多,腸炎泄瀉等;或烏梅粥,適用于慢性久咳,久痢,夏季口渴,便血,尿血,虛熱煩渴。(邱模炎、熊莉莉)
6、甘草
【性味】甘,平。
【歸經】心、肺、脾胃經。
【功能】補脾益氣,清熱解毒,祛痰止咳,緩急止痛,調和諸藥。
【解讀】甘草味甘平,甘能補中氣(脾胃之氣),中氣旺則臟腑之精氣充足,中氣旺且不容易受邪氣侵擾。從中醫(yī)臟腑功能看,脾主四肢,脾氣足則能使肌肉滿實,筋骨堅硬,氣力充足;脾為后天之本,能消化水谷,化生氣血精微,營養(yǎng)全身,故久服甘草,輕身延年,有補后天之功。甘草有國老之稱,即皇帝的老師,雖然不是君主卻為君主所尊,所以在諸藥石之中,甘草能解各種草木石毒,調和諸藥,即熱藥用之緩其熱,寒藥用之緩其寒,使攻補之藥性不相互爭奪。甘草作用于肺臟,能祛痰止咳。
【治疫應用】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甘草治療五臟六腑寒熱邪氣,能強壯筋骨,補氣,生肌,治療癰瘡腫痛。(邱模炎、熊莉莉)
(責任編輯:申楊)
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!
中醫(yī)藥戰(zhàn)“疫”之岐黃論疫
西漢以來,中國先后發(fā)生過321次疫病流行。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瘟疫挑戰(zhàn),中醫(yī)藥積累越來越多的防治疫病經驗。 2020-03-17 12:30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
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(京)字082號
?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-1
《中國醫(yī)藥報》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